在乡村,我们进行不一样的学习——偏岩游学Day3
偏岩七日游学
·3·
今天的小组研学可精彩了
河流组调研了退耕还林,捡了鹅卵石
民俗组采访了综合文化站刘站长
农场组采访了村里唯一一家小卖部
学校改造组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测绘
如何将偏岩古镇设计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?
古镇黑水滩河治理的现状与未来
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——退耕还林现实中的尴尬
今天的河流组,分成了三个小组执行任务——一组搬来五彩斑斓的鹅卵石,一组调查村民对退耕还林的看法,一组辛苦奔波调查耕地面积。(分头行动的效率一定比之前的要高得多吧)。
我们再次上路。与河流为伴,有青山作陪。
第一组调查的是关于退耕还林的。我们找到了提供住宿的两位老人采访,第一位婆婆六十一岁了,读过小学,她特别配合我们的采访。关于退耕还林,她说:“一直没人来啊,没人来办这个。200多家农户都同意了的嘛,结果就退了一个村的,我们都没收到消息。”
婆婆和这里许多农户一样,听到这个政策都很开心,自己耕不动,地荒着也是荒着,不如退了得几百块钱和几十斤蔬菜。而有些农户却不同意,因为退耕之后他们就会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。这是偏岩最尴尬的一个事实,政策下来却没人执行或无法执行,导致一方面许多土地抛荒,另一方面耕地依然在开发。
大片撂荒的耕地
荒废的葡萄园
退耕还林本是一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,村民却理解为只要把种菜的地改为种树几年,国家就会补贴几年。而政策没有执行也使得村民们抱怨不已,尤其是老年人。
无奈的老人
这项政策的意义重大:第一,能有效地减少水土的流失,调节径流,进而减少河流里的泥沙的沉淀,并减少洪灾以及其他水患。其次,也可以为山区的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栖息之地。
对于这项政策政府也出台了一些解决方案,一方面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,尽量使用生物农药,另一方面会补贴农户们一定金额的钱或一些蔬菜。这也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。
但像许多措施一样,实施起来有颇多阻碍。例如国家拨款的过程中的层层克扣,农民实际上就得不到多少实惠。为了生活,有些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就只有选择陡坡开荒。
陡坡开荒
而陡坡开荒对河流破坏极大,雨季会使大量的水土快速流失,这样的做法已经使一些地区形成了石漠化,大量黄色石块裸露在表层。
严重的水土流失
这和我们的想象相差甚远。
对于此种情况,我们一起讨论了两种措施:一个就是引导相关的农副生产加工形成产业链,再创建自己的品牌,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的价值。另一个是少用乃至不用化学农药,尽量采用生物农药,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农药对作物和河水造成的污染。
治理河流,退耕还林,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见证。在当下我们需要付出自己的行动。
另一组的任务是去调查河流两边田地的变化,以及大家对于河流的看法和感受。
访问的第一户人家。河流旁。石头砌成的房屋,似乎遇风则倒。
大爷正拿着水果刀,清理着满是泥土的蔬菜。扑面而来的是泥土还有汗水沉淀的气息。我们搬了条板凳坐在大爷身旁,大爷身在农村,经济条件不是很好。家里人体弱多病,为了生活大爷不得不下田耕种。
离家几百米的地方正在修一条公路,许多田地被占用,户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,大爷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尤其地激动,或许是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。说到水库,大爷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,只是一再强调水库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他们生产队的。我想他们或许只是被生活沧桑了笑容,为了生活无暇顾及河流的重要性,也来不及理解河流于生命的意义。
现实的尴尬让他们无能为力。我们心疼,气愤,老人们也只能苦笑着说:算了算了,镇长都不想管了。
回到“归乡”研学基地,最后一组已经搬来了各式各样、五彩斑斓的鹅卵石。令我们最惊讶的,是一位组员居然找到了化石和火山玄武岩!张老师说,这些火山玄武岩是由岩浆形成的。地底下岩浆温度极高,在巨大的压力的作用下,它们会顺着地壳的裂缝喷涌而出。之后,温度迅速降低,岩浆里的气体像二氧化硫等会从岩浆里面析出,肉眼看来就是像在沸腾。但是由于温度降低的实在太快了,所以有些泡泡还没跑出来就凝固了。所以火山岩看起来都像海绵状或蜂窝状。
火山岩
这次调查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惊讶又感慨。退耕还林的政策不仅能惠及农户,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竹溪河……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无能为力。希望接下来几天的学习,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竹溪河,和竹溪河的故事,想想怎样才能用其他方式保护好她……
如何将偏岩古镇设计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?
偏岩古镇的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
通过前面两天的采访。我们发现偏岩的民俗如彩扎,舞龙,舞狮等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短缺,所以我们决定去采访金刀峡镇政府(下辖偏岩古镇)的综合文化站站长刘科显,希望这次采访能找到偏岩民俗落入窘境的原因。
阴雨绵绵
第三天。偏岩。天气还是阴雨绵绵。我们将要去采访刘科显站长。路上的景物虽已渐渐熟悉,但只要仔细观察,仍能发现新的景致,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。
沿途景观
9:30,金刀峡镇政府。刘科显站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。
政府大楼
拜访交流
问:刘站长,您好!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像彩扎、舞龙、舞狮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,政府对此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?
答:政府对此有支持,如帮助唐门彩扎这样的民俗,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对彩扎进行了宣传,但收效甚微。我认为当下是一个消费社会,商品社会,非遗要有市场价值,才能刺激它延伸和扩展,所以在将要建成的游客中心里,我们将会把这些民俗进行整合,向游客进行推广,同时我们也会开设一些可供游客进行体验的彩扎的课程,并向周边学校推广。但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,也还需要民俗自身有足够的经济价值。
“综合文化站”站长刘科显
问:那按您所说,有些民俗自身不够有活力,那偏岩在文化方面主推的是什么。
答:我们主推的是乡贤文化。就是评、议、学,评,即评选乡贤;议即议论乡贤所做的事;学即学习乡贤,就是把乡贤作为一种榜样,让群众学习,提升学习氛围和精神高度。自然而然的游客就会被这样的氛围吸引过来。
遗憾的是,因为站长临时有事,我们的采访只能就此结束。
不过经过今天的采访以及后续的走访,我们感觉,离找寻到复兴偏岩民俗文化的办法的那一天更近了一些。想到这,大家既兴奋又期待。
如何将偏岩古镇设计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?
从阿宝农场的发展,看古镇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
农产品的价格调查
今天王老师带队,目的地是偏岩古镇,行程大约半个小时。首先我们找到了一个卖菜的菜农,她的菜一元一把,那一把看分量也不是很少。
不过经过了解她的菜是本地的之后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卖花生的农民,他的花生卖三块五一斤,问他的花生每亩的产量,他说大概在一百~两百斤。
不过花生基本不用什么化肥农药,但据农户说这基本得不到什么利润,之后又来到了一个卖鱼的超市,得知其草鱼和鲫鱼10元/斤,白鲢7~8元/斤。
后面我们又寻到了一家超市。
一了解他们也在种地。地也不是很多,只有几亩。每亩地大概可以产水稻1200斤,成本大概800元左右。
如果按照市场价格买出去的话收入大概1600~2400元之间。新米可以卖到3元一斤,而时间一长,米就不能卖出去了。由此可以看出一亩地大概可以收入1000元,而一家农户一般只有几亩地,所以农户的月收入是很低的,而且非常的辛苦,所以年轻人都宁愿出去打工。在超市门外还放了三袋米,其中两袋产于东北,一袋产于湖南,三袋均为10公斤重,价格分别为53元和58元。算下来市场价在2.65元/斤和2.9元/斤。通过农户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为什么在平原产的大米能赚钱。首先,他们田地多,多种多赚。其次,机械化程度高,人工成本较低。最后,使用化肥农药,大米产量比较高。这一家超市的人还告诉我们,种菜比种大米收入高一些。采访完这一家超市后,我们来到了一家榨菜籽油的门店。
菜籽油卖价9元/斤,产油率30%左右,而菜籽油榨了以后留下的菜饼卖价1元/斤。
通过市场采访我们了解到,种大米的农户获利很少,种菜或做养殖的可以获得更多利润,但也可能不如出去打工赚钱多。
如何将偏岩古镇设计为面向中小学的研学基地?
废旧学校的改造和设计
今天是我们研学基地小分队第三天的研学,千呼万唤始出来,终于可以在下午进入神秘的小学内部,畅快的观察学校内部的结构和功能,听老师说开门的是一个乡村医生,他很忙,所以我们只能考察测量两个小时。
上午,同学们对学校房间的功能设计进行了讨论。经过头脑风暴,队友们纷纷提出出彩的想法和设计。在我们没有进入学校内部前,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想,需要改造的房间功能大致有:
1. 泉源项目式游学成果展览室
2. 偏岩民俗文化展览室
3. 讨论学习室
4. 阅览室
5. 厨房
6. 茶室
7. 当地人活动室
8. 餐厅
9. 医务室
10. 容纳60人的男女寝室
11. 会议室
12. 储物室
13. 空教室备用
…
在考虑各项目成果展示时,我们在想是否可以把游学线路图设计为导视指引。经过讨论我们设想可以放置一些导视(路标)在泉源研学沿途上,可以引导来客,还可以起到便民的作用。刘彦伶提出了一个可以同时实现指路和歇脚的导视,下面做成可以休息的圆椅,接一个垃圾桶在指示杆旁边等等。
我们觉得建立泉源研学展览室是个不错的想法。
对我们来说,不一定要做到WiFi全覆盖,但在学校各处设定二维码倒是个不错的好主意。来参观游学的人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得学校项目式游学的资源。既时尚,又简便。
下午,我们前往学校进行实体考察。
我们分为两个组,一组负责收集学校的测量数据,一组负责设计平面图。
刚开始的时候,我们觉得无从下手。
这所学校很破,可以说是墙不避风瓦不遮雨。
同学们开始分工合作,记录数据的、扶着卷尺的、拉长卷尺的、后勤辅助的……都忙碌了起来。
设计平面图的同学们一开始好像不那么团结,分工不明确,也不清楚如何平面表达学校结构,韦怡和刘老师讨论了一下,知道了如何简单构图,其实就是用三视图将房间空间结构画出来。慢慢的平面设计组也有了高效的表达。
考察完后,我们参观了当地一所特色的小屋——归乡。
一进屋,各种手工艺品便吸住了我们的眼睛。
屋中挂着一张很中国风的“画”,它可不是用笔画的,而是用当地处处都有的植物做成标本用心排列后裱起来的,这样的设计,反倒别有一番风味。
用线穿过枯叶,再在尾端挂上一个小铃铛挂在窗上就成了一个特别的小风铃。
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在学校改造中的。
通过今天的观察学习,我们收获良多,对改造学校有了新的思路。相信不久这所废弃学校会通过我们的改造而变成一个环境幽雅独特、游学资源丰富的研学基地。
各位读者,
非常抱歉,昨天文章的板块标题有误,
第二第三板块的标题应该互换。
感谢大家的提醒,
今后我们将更加严谨的审校文章,
谢谢大家!
入学咨询电话
▼
颜校长:18323095918
索老师:17308395390
周老师:15123967302
张老师:17308395391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